調查指香港人精神健康平均分創8年新低 醫生:情況比「沙士」更嚴峻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9/10/09 18:18

最後更新: 2019/10/10 09:13

分享:

分享:

調查指香港人精神健康平均分創8年新低,近月社會爭議蔓延至家庭,引起家人衝突。(馮漢柱攝)

明天為世界精神健康日,政府聯同香港多個社福團體每年均會合辦「精神健康月」,其籌備委員會研究工作小組連續第8年進行「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」,今年6至7月期間電話訪問1009名15歲或以上市民,內容涵蓋世界衛生組織五項身心健康指標,52分為合格,結果多達56.4%港人「肥佬」之餘,整體精神健康指數平均分只有46.41分,創下歷年調查新低。

是次調查問及各生活範疇的影響,當中41.4%人表示社會爭議對其精神健康有非常負面或負面的影響,明顯高於去年的18.1%,其中在25至34歲組別中有49%人認為社會爭議對精神健康有負面影響,15至24歲組別中更高達55.5%。家庭一般認為是衝突的避風港,但25.5%人指家庭範疇對精神健康有負面影響。

研究小組指出,近月社會爭議蔓延至家庭,引起家人衝突。施小姐現年30多歲,任職中學教師,本身曾患抑鬱症需求醫,後期情況穩定。反修例衝突開始後,她家中分為兩派,父母支持警方執法,自己則與任職社工的哥哥支持示威者,母親與哥哥曾有爭執,施小姐嘗試在2人之間作緩衝,後來母親與哥哥「割席」,雙方近月停止見面。

其後衝突升級,母親異常氣憤,數日前突然對施小姐大發脾氣,認為女兒接受過高等教育應明辨是非,批評女兒等教師未有勸止年輕人破壞,更指自己生了2隻怪獸遺害人間。施小姐開始難以平心靜氣討論,籲母親有證據可報警告自己煽動,豈料母親稱「我夠膽」,於是施小姐情緒同樣失控大聲斥責後離家,反嚇倒母親,其後要丈夫作中間人調解,雙方後來未有再就此事討論。

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表示,家庭原是市民個人最大的支柱,令人感到安心的地方,惟兩代人的成長背景及觀點不同,易令雙方想法產生分歧,其個人的政治取態大大影響到家庭關係,「一些人甚至會認為只能二選一」。

麥指,施小姐的個案並不是單一例子,「見過好多本身患有情緒問題的人雖然穩定了,但又因現時社會氣氛而令病情復發,且不限於持不同政見的人士」。他稱,曾有情侶政見相同,惟雙方在社會運動中的參與程度有差異,男方較踴躍參與,把金錢、時間、心力全投入於社會運動,令女方感憂心及被忽略,最終導致分手。

麥又指,今年港人的精神健康指數為歷年最低,情況實在令人擔憂,且調查時仍是社會運動的初期,料現時最新的情況會更差,估計港人的情緒症狀未來亦會有持續上升趨勢。

他提到,現時社會情況令一些精神科醫生聯想起「沙士」,「現今狀況確實比當時更嚴峻,因當時社會大眾同心面對困難,而現時則嚴重撕裂成兩派」。

針對港人精神健康問題,麥建議,盡量不要整日想說服持不同意見的人,嘗試理解人與人之間的背景不同所產生的差異,「社會運動總有完結的一天,港人除了關心時事,亦應好好與關注自己的精神健康及與親朋好友的關係」。

同時,研究小組建議,就社會爭議,各方人士應秉持互相尊重、求同存異的原則,為香港社會尋求最佳出路。而政府有關當局亦應定期作大型全港市民精神健康調查,以制定相關政策。

記者:洪芷晴、李明佑